软件测试是保障软件质量的重要环节,企业对于软件质量意识的逐步增强,促使国内软件测试人员的地位不断提升。但中国高等教育往往落后企业实际发展3-5年,所以在高校学子心中,重开发、轻测试的思想依然严重。许多优秀的毕业生甚至对测试工作存在偏见,致使软件测试人才缺口进一步放大,从而影响企业对测试人员的招募工作,继而影响中国IT产业发展。其中有三个误区尤为突出:

误区1:软件测试是软件开发完成之后才进行的。

在传统的瀑布模型中,软件项目主要有以下几个阶段组成:计划、需求分析、概要设计、详细设计、编码、测试和运行维护。由于软件测试仅处于运行维护阶段之前,是软件产品交付用户使用之前保证软件质量的重要手段。因此很多人认为,软件测试只是软件编码后的一个阶段。

但随着软件测试的发展,人们越来越认识到瀑布模型有以下缺点:项目和项目之间极少有反馈,而且只有在项目生命周期的后期才能看到结果。这会给经常发生需求变更的软件研发工作产生很多不便,而且一旦在编码阶段结束才发现设计和需求阶段的错误问题,修复的成本会很高。IBM研究发布的“缺陷修改成本趋势图”表明,缺陷存在放大趋势,如果在设计阶段修正一个错误的代价是1,那在详细设计到编码阶段的错误放大系数大约为3,到测试阶段成本则放大到20-30倍。所以软件测试应贯穿于整个软件开发生命周期的过程活动,包括软件测试计划、软件测试需求分析、软件测试用例设计、软件测试执行、软件缺陷管理、软件测试风险管理以及其他的一些软件测试相关的活动等组成。在软件项目的每个阶段,都需要进行不同目的和不同内容的测试活动,以保证各个阶段工作产品输出的正确性。软件测试的对象也不仅仅是软件代码,还包括软件需求文档和设计文档等其他所有的软件工作产品。软件开发与软件测试之间应该是交互进行的,比如单元编码之后需要进行单元测试,模块组合之后进行集成测试。

误区2:软件测试无需具备很高的技能,是没有前途的工作。

在很多高校学子的眼中,往往倾向于从事具有创造性的工作,比如软件开发,将一个软件从始至终的开发出来,而不屑于貌似事后完善的软件测试工作。甚至还有很多学生认为,软件测试只是简单的功能性黑盒测试,点点鼠标,看看软件功能是否符合产品规格说明书就可以了,这种看似家庭主妇都可以做的工作,毫无技术含量可言,且没有发展前途。

其实,这种观点是错误的,随着软件测试技术的发展,测试不仅仅是运行软件发现缺陷的一个过程,测试人员应该在项目早期开始就介入,进行测试需求分析、制定测试计划等。这要求测试人员有很好的沟通能力、理解能力、分析问题能力,同时还必须对该软件服务的行业有一定的了解。如今,软件测试技术不断更新和完善,工具、流程、测试设计方法都在不断更新,需要掌握和学习很多测试知识。有代码能力的测试人员,更可以做代码走读、测试工具脚本编写等工作,职业发展潜力无限。

误区3:软件发布后发现缺陷或bug,那是测试人员的责任。

许多学生认为,测试人员对软件质量负全部责任,假如用户收到软件后发现问题,那是测试人员的责任。这种认识其实是非常片面的。首先,再高明的测试工程师都无法保证软件发布后没有错误或缺陷,即使是国际软件巨头研发的软件都会或多或少存在一些bug,所以测试人员只能尽可能将软件质量控制在较高的水准。其次,从软件生命周期的整个过程来看,所有参与软件项目的参与人员都应对软件质量负责,而不单单是个人或测试团队的事情。如:软件急于发布,测试时间不足;客户需求理解偏差;项目流程管理混乱等原因都会对软件质量产生影响。

以上内容为大家介绍了关于软件测试的三个误区,本文由多测师亲自撰写,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。

点赞(0) 打赏

评论列表 共有 0 条评论

暂无评论

微信小程序

微信扫一扫体验

立即
投稿

微信公众账号

微信扫一扫加关注

发表
评论
返回
顶部